贞节牌坊的来历 ?
贞节牌坊是纪念孝行感动天的节妇─林春娘女士所建造的。林春娘女士是大安乡中庄村林光辉的女儿,因家贫,在出生不久,就送给余姓人家当童养媳。
林女土十二岁那年,丈夫余荣长不幸溺死,父亲希望她回家,并且改嫁。但林春娘不忍抛弃其婆婆,为奉养婆婆,唯有勤於纺纱织布,帮人洗衣打杂,虽然收入微簿,但是她仍然任劳任怨,常常三餐不继,总是把好菜留给婆婆,自己以稀饭充饥。她的孝行始终如一,深得乡里一致赞誉。
道光十三年,林春娘五十六岁时,荣获清廷皇帝颁旨表彰贞节,准许建立坊表并入祠奉祀,以为千秋之典范。据说大甲城,有一年遭匪攻击,水道被切断,情形十分危急,城中人欲弃城而逃,忽然有人提议,请节女祇雨,果然获得甘霖。地方父老莫不感念,林春娘孝行感动天的事迹也就此传开。
消息传到京城,朝廷降旨表扬,并奉赐圣旨,让万人景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地方官吏更拨款建贞节牌坊,在大甲城南门,今顺天路与光明路口。
林女死後,地方尊称「贞节妈」,被称为大甲三神之一。
贞节牌坊建於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32年),距今一百六十馀年。曾在民国四十年,於原址修建砖墙,种植花木,有专人管理,花木清葱,环境优雅,有大甲小公园之称。现在是三级古迹。
贞节牌坊是什么意思?
贞节最早指有纯正高洁的道德观念的女性。后狭义指“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或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最早的贞洁牌坊其实多以“节”字为主,多以古代士子为褒扬母亲养育之恩为名建立;但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末期,理学之风兴盛,贞洁牌坊就逐渐以“贞”字为主。所谓牌坊实际是一种古代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一般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牌坊这种东西已经完全成为历史。
什么是贞节牌坊详细解释
中国的牌坊,是中国古时皇帝、地方官、富商等,为表彰那些用儒家价值观念所判定的优秀人物。 树牌坊,在古代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而牌坊中,以表彰妇女贞节为最多,几乎占到一半,其中,商人妇占了绝大多数。 贞节牌坊是表扬守寡,守妇道,在夫死后守贞节到老。正因如此,被立了牌坊的妇人,受社会的吁论监视,终身不能再嫁。 除了贞节牌坊,还有孝子牌坊、忠节牌坊、忠义牌坊等。 以其中一个例子说明牌坊的建筑情况和来源。据记载,自唐宋以来歙县建有的牌坊达四百多座,至今留存下来的仍有104座,居全国各县之最。徽州现存牌坊中有一处尤为著名,它在东距歙县十多里的棠樾村,是一个由明清时代的七座牌坊组成的牌坊群。村子东端的甬道上,七座牌坊有序地排列,像一本保存完整的宗谱,供穿行其间的现代人,细细品味。 它们属于居住于当地的鲍氏。鲍氏是徽州最古老的宗族,在徽州是人望所归。这七座牌坊,由忠、孝、节、义四方面的内容组成,最中间的义字坊,是牌坊群中最重要的一座。它表彰的鲍志道、鲍漱芳父子,在清朝乾嘉年间,先后担任两淮盐务总商长达数十年,显赫一时。 七座中就有两座与贞节有关。其中一座叫「吴氏节孝坊」,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为了表彰族人鲍文渊的续弦、嘉定人吴氏的「模范事迹」。她22岁远嫁到棠樾,29岁开始守寡,直到六十多岁死去。在漫长的三十多年里,吴氏先是独自将丈夫前妻的孩子抚养成人,后又修了鲍家九代的坟茔。族人深受感动,为她立了这块牌坊,上刻「节劲三冬」和「脉承一线」,前者是颂扬她的贞节不二,后者则表彰她尽心养育继子。 在吴氏节孝坊落成的九年后,棠樾牌坊群的第五座牌坊又出现了,它就是「汪氏孝节坊」。这座坊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石坊坊额上写着「矢节全孝」和「立节完孤」,是为了表彰鲍文龄之妻汪氏25岁守寡,45岁去世,守节整整20年。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