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而歌观后感600字?
今天,老师让我们去观看《为国而歌》的片段。起初,我毫不在意。《为国而歌》和《血战湘江》一样,国难片而已了。没想到,它比《血战湘江》的影片精彩多了。
《为国而歌》大体上来讲,是聂耳创造了国歌。但深刻来讲,虽然《为国而歌》中的国歌只有104个音符。但每一个音符,可以喊出人民的愤怒!
“堂堂中华,看看当下”。我一听,想起了刘彻。那个时代,我们国家才可称上“堂堂中华”。你再“看看当下”。当下怎么了?被日本人侵略了。战场上元气大伤的总是我们。国难之时,他找到了新的救国之路。他试着用乐器当作武器,唤醒了沉睡的大众。
“我想写一首歌,喊出人民的愤怒。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唱它”。我听见了聂耳这样说,我想到了聂耳前面说的:“我想改变这个社会,只有革命”。
从头到尾,只有把信息如同一颗颗珍珠一样串起来,才知道聂耳做出的国歌的含义。那104个音符不是一条没有价值的路,而是一条让一个像金鸡一样的地方的崛起之路。
为国而歌,我们激动,因为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
为祖国而歌,我们喜悦。和着奋进歌声,我相信,中国会繁荣昌盛,走向辉煌!
如何评价Selma(赛尔玛)这部电影?
Selma是Alabama的一个小镇的名字,是当年马丁·路德·金(MLK)领导的为黑人投票权而游行的起始地,是The Voting Rights Act (投票权法案)这一关键联邦法律的得到通过的动力之一。这部片子的上映实在是不能再合时宜了。首先是以John Roberts为首的最高法院在几个月前废除了The Voting Rights Act里面几个关键的条例,其理由竟然是盲目的“现在南方各州已无种族压迫或歧视,少数种族的人们已不再需要联邦法保护。” 接着是不断涌现的无辜黑人公民被警察草率处决的事件(Michael Brown,Eric Garner),以及纽约的两位警察刚刚被谋杀的事件。纷纷上街的人数逐渐增加,而改变的前景却不容乐观。人们很迷惘很沮丧。美国的人权的现况在明显的倒退。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一场小火也奄奄一息。
Selma及时的出现了,在大荧幕上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媒体技术刚刚起步的时代,一个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上街的时代。它在大处讲述了MLK 为了呼吁国会通过保护黑人投票权的法案而做出的台前幕后的努力,从小处也对事件一些关键当事人——MLK及他的妻子,总统LBJ,Alabama州长George Wallace,当时随MLK游行的现任国会议员John Lewis等等——进行了聚焦,不仅刻骨展现了演讲、游行造势、以及警方残暴镇压的大场面,也非常生动的刻画了不同立场的各方(MLK的非暴力运动、学生领袖们、Malcolm X领导的暴力反抗组织、LBJ的白宫、Alabama的GW和Selma的警长)之间的政治纠葛。这部电影非常精彩,进电影院的时候眼睛很累,进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买的是IMAX第二排,庆幸的是电影院很人性化,第二排离荧幕有足够的距离,电影从头到尾都吸引人,眼泪也让眼珠更舒服了些,看着看着就一点都不累了。
整部电影的演员表其实非常强大,但它却是不声不响的来到美国大众面前的。
David Oyelowo饰演MLK,让我一时记不起真正的MLK的外表和谈吐是怎样的了。他并没有特别细致的临摹MLK,但是他在演讲中的感染力和气势都有MLK的灵魂,也让我听到了以前不曾察觉的愤怒。而在一些台下的戏里,他对于小细节的处理也非常逼真,使得MLK成为了一个生动的人,而没有停留于一个高大上的印象。
George Wallace竟然是Tim Roth饰演的,一上来我有些吃惊,但是他将这个人物的可恨演得非常成功,他的台词说的也很好,有些荒唐的台词让人不得不笑。
Tom Wilkinson饰演的这个版本的LBJ也很好。电影中将LBJ总统刻画成了法案推进中的阻力之一:电影中投票权并不是他的首要政治议题和目标,他觉得MLK的运动阻碍了他的议程,是在MLK不断的批评和激励之下才最终发表演说支持他。这可能不符合史实,我认为如果可以将LBJ更积极参与的一面放进剧本,电影的意义可能更大,尤其是当今民族融合出现裂痕的时候。但剧本要造势也是情有可原。无论如何,Wilkinson出色的完成了饰演这个版本的总统的任务,将LBJ口无遮拦满嘴脏话让人发笑的一面、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他对立法困境的头痛都表现了出来。我看完并没有觉得LBJ是不想立法,是他真的没有足够的筹码,而最终还是MLK给他增加了筹码。
小配角们的表演也很好,制片人Oprah 饰演一个没有多少词的想要投票却投不了的小角色,她出镜的第一场戏从让人紧张到让人愤怒,非常动人。饰演小配角的有大牌(比如Cuba Gooding Jr.饰演一个只有两场戏的律师,Martin Sheen也只演一个在那两场戏里出现的法官,Dylan Baker演J. Edgar Hoover,还有Rapper Common、The Wire的Wendell Pierce等等),也有小牌(Marmen Ejogo饰演MLK妻子Correta,Stephan James演现任议员John Lewis、Short Term 12的Keith Stanfield饰演Jimmie Lee Jackson)。所有这些人的表演都值得尊重。
影片的感情很充沛,如果不反抗的话,两行泪迹是免不了的。但同时剧本里也有些让人发笑的台词和情节,有时眼泪还没干就哈哈大笑了。影片激发的感动是超越了种族的,因为影片中既不过度向自由派白人鞠躬,也不忽视超越种族的信仰的力量。它使人感动的不仅仅是演说和压迫的大场面,它将片中人物的伤心、恐惧、愤怒、坚定、决心统统的传播给你,让人感受到的是那份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对无理强权的绝望和抗争,对现实的反思,以及跟荧幕上角色和自己周围的观众对于一种信念的分享和彼此的精神拥抱。虽然少数场景中犯了用音乐告诉你应该怎么感受的老毛病,但整体上观众还是有不加烹饪的、赤裸裸的情感反馈的。这不仅是一部让自由派的人很受激励、让种族歧视的人很愤怒的感情造势上很成功的电影,它还是一部纯粹的好电影。
那些当年说Fruitvale Station是liberal propaganda的人,其中有些可能也饶不过这部影片。但他们忽略了Fruitvale要讲的是什么,忽略了此片要讲的是什么。有些人出国几年,听了一些美国极右派的论点,觉得正好可以扶持自己的偏见和恐惧,便马上采纳将自己武装起来,哪里可以出头就去哪里叫两句。如今这种行为已经不再新鲜,已经让人觉得无聊了。
我去的这场放映非常有意思,现场黑人居多,白人也有,我这种亚洲人也不少。电影一开场第一句话,我就没听到,因为坐在我前面第一排的一黑人小姑娘不能克制的哈哈大笑起来。除非一位刚进来的老爷爷摸黑坐到了她的大腿上,我想不到任何她这样笑的理由。而电影进行中Tim Roth出场的一刹那,她又发起了诡异的大笑,貌似还笑得喘不上气了。我不认识这个女孩,姑且把她当成所谓帮倒忙的队友,为种族歧视提供借口的那种队友,但其实我们每一种团体里都能找到这种队友。在她第二次大笑的时候,我正前方的一位老人一个箭步冲到她面前,指着她说,“小姐,我等了几十年就为了看这部电影,你最好给我安静点”,马上让她闭了嘴。影片结束,伴着Common和John Legend的新曲Glory(歌词里还提到Ferguson)老人振臂举起左拳,并在结束后起立面对观众高呼:“记住Michael Brown,记住Eric Garner,我们的游行还没有结束!” 我不了解这个老人,但我愿意相信他代表了某种脊梁,任何一个团体也都需要这种脊梁。
影片要大家做的其实很简单,而且其实在重复几十年前To Kill A Mockingbird里面告诉大家的东西:
You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a person until you consider things from his point of view... Until you climb inside of his skin and walk around in it. (除非你站在另一个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你永远无法理解她…你得穿上她的皮肤走上两遭。)
同情心和同理心——这就是电影让我们去拥抱的。因为有些时候,套用电影The Interview里那句无厘头的真理——"They Hate Us 'Cuz They Ain't Us. (他们恨我们就因为他们不是我们)."
这个道理讲了几十年,却依然需要讲,就说明Selma这部电影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
为国而歌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为国而歌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国而歌观后感1 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为国而歌》这部电影。我看了片名,有一大堆问题,《为国而歌》有什么用呢?又是谁为国而歌呢?看了之后,我才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首曲子,更是百姓们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 这个故事里,以聂耳,袁春辉,张润武为代表的一群心系祖国的年轻人,用热血的音符唤醒沉睡的世人,激励前方战士浴血奋战。 “愿我们不平之血的飞溅,把世界涂染遍!”这是我最喜欢的台词,聂耳的老师夫妇日夜盼望的孩子,没有出生就和他们一同死去,难道他们做错了什么吗? 片中有三个场景让我难以忘怀。 一、战场上,一位战士拿起手榴弹,站起来要扔出去时,被子弹射中倒下了,眼看没扔出去的手榴弹要爆炸,旁边还有很多我方士兵,一位战士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扑到手榴弹上,自己被炸飞了。 二、在码头上有很多人搬货,男女老少都有,他们咬着牙,吃力地往船上爬,可是旁边看管的人却拿着鞭子打人。我看着鞭子抽向一个老人,那尖锐的声音令我难忘。老人表情痛苦,但是不能抱怨,只能攥紧了手里的麻袋,更加卖力地往上爬。气人啊!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地盘还要受欺负,足以证明当时国家有多么受人欺凌。 三、日本侵略者进城抢劫时,抓了很多人,其中有一个老奶奶抱着她的孩子,她一直在求日本鬼子放过孩子,鬼子的头目先是给小孩玩了玩枪,然后转过头来一枪杀了他。老奶奶大声想喊“畜牲”,可话还没说完,也一命呜呼了。这种挑衅实在让人愤怒!站在人群后面的聂耳握紧了拳头,心中仿佛有一团烈火在燃烧。 后来聂耳成功谱写了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马上传遍全中国,成了激励所有人卫国抗争的精神力量。 看完这部电影,我看到的并非只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聂耳,还有一个热爱祖国的青年,在他的眼里,歌曲也能上阵杀敌! 我们应该像聂耳一样,为祖国奉献一份力量,我们现在怎能不努力读书?我们现在应该奋发图强!让我们永远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为国而歌观后感2 夜深了,街上已经没有了行人,连公共汽车也绝迹了。风雨之中,天,漆黑;地,漆黑;四处的火焰熊熊燃烧着,沉沉的夜幕被撕开了。 飞机上的炸弹丢下来,地面上升起血红的光,空气在燃烧。连天的炮弹用震耳的炮声仿佛告诉这人们:逃窜吧!这里不在属于你!逃窜吧!这里不会有家…… 哀嚎声响彻天空,枪声四溢,鲜血染红了天空。国人们被炮火的重压击垮了,像那被蜘蛛网束缚住的飞蛾,无法挣脱!没人能反抗,没人敢反抗。内外的争斗,持续的斗争着…… 也因在这种环境中,便造就了一批批人才。聂守信,几番辗转,离开了故乡昆明,来到了上海。仅仅看见的是表层的绚丽,没过多久,炮火又来了。 看见了不分日夜工作的“奴民”;帮助了被欺负的卖报女孩。炮火不断,老的将八十,少的近两岁,都被一一杀害。怀揣着对侵略者的愤怒,谱写下了一首首反抗的歌…… 可这又如何?依然改变不了人民的生活。心中也知道——需要一首“国歌”!属于国人的歌!所有人都能唱的歌!又怎样?有着船和桨,也有着方向,企图到达彼岸。雨浪疯狂地向他卷来,就如航行的人翻了船。怎样有力的.曲才能唤醒人们呢? 风,吹在脸上像奋力地呐喊;雨,打在身上像愤然地挣扎;浪,拍在脸上像痛苦地哭诉…… 一切都转变为了有力的音符,敲击这人们的心脏!叩击着人们的胸腔!“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振奋的歌声响彻天际!响彻全中国!人民们站起来了。可怕的噩梦被撕开了。团结是那么强大,用尽浑身的力量,开辟出了新的道路! 音乐在天地间久久回荡,如狂风袭来,如暴雨连绵,如巨浪奔腾…… 为国而歌观后感3 不为失败而胆怯 只为极限而超越 一身伤永不停歇! 最近看的《为国而歌》就是这样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电影。这是一部值得二刷甚至三刷的良心电影,至于为什么给他这样的评价,看了就知道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爱国情怀,更是因为电影的用心拍摄,从人物的刻画到环境的选取都无比的巧妙。每个人都像一只挣脱茧的蝴蝶,渴望用汗水重写人生辉煌的一页,用自己尽可能多的能量唤醒无知大众的觉醒,哪怕是以生命为代价。 看完整部电影,刷新了我对《义勇军进行曲》的认知,以前只知道国歌饱含力量,却不知国歌的创作背景及国歌带给战场上士兵的精神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国歌声给了士兵们坚定的信仰,支撑着他们在战场上作战,他们一次次摔倒、受伤又一次次坚定的起来、前进。 我们有时候总觉得电影和观众有距离感,因为大多数电影是主角所经历的事情,观众并不能感同身受。但是《为国而歌》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感,明月歌剧团上海女人的“发嗲”太过真实;来自云南的士兵掏出饵块分给大家,热情好客的云南人形象三两句就树立了起来。感觉电影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电影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聂耳,他和当代年轻人一样无数次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选择,原本可以选择守着自家药铺在乱世过上安稳的一生,但是他毅然选择了投身爱国事业,愿为国人的醒悟做出自己所有的努力。哪怕从此过上了流离失所的生活,也不曾后悔放弃过,始终坚守着初心。聂耳的人生我们无法复制,但是他的精神却积极地影响着我们,生命不在于有多少岁月,而在于岁月里有多少生命。 爱国情怀在我们心中从来没有消退过,电影场景让我们又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我们能做的,唯有加倍努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