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欣制冷设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瀚欣制冷设备网 > 制冷设备 > 正文
赤壁之战的故事概括 赤壁之战简介
赤壁之战的故事概括 赤壁之战简介
提示:

赤壁之战的故事概括 赤壁之战简介

1、赤壁之战的故事概括: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2、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什么是赤壁之战故事的概括?
提示:

什么是赤壁之战故事的概括?

赤壁之战故事简要概括是: 开战之初,曹操的军队先从江陵向东退,与孙刘在赤壁会师。一开始战斗,曹军败北,只得退至长江北岸,周瑜率军驻守南岸。 此时已经是寒冬,北风劲吹,曹操的军队爆发了瘟疫,士卒们原来不善水战,病倒后更难适应江面颠簸,哀叹不已。 要解决这一问题,曹操听命于他人的建议,命令所有大小船只连成一条,试图建造一艘江上的航母。周瑜部将黄盖见有机可乘,便献计主张火攻。周瑜然其计,于是黄盖假称向曹操投降。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赤壁之战是曹、孙、刘之间在长江进行的水、陆联合作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孙、刘联军以1:4的劣势兵力,战胜了拥有绝对优势的曹操,开创了在长江上以水、陆联合作战击退北方军的先例。东吴在战争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此战取胜,最困难也是关键的一环,是在曹操气势汹汹的情况下,敢于定下抗曹决心。周瑜等人,凭着横行天下、不畏强暴的气概,在数雄皆灭。 曹操挟新胜之威,以“顺”讨“逆”,以号称数十万敌数万,东吴一片主降,似乎取胜无望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战争形势,揭示出曹操表面强大下掩盖着的弱点,及战胜曹操的极大可能性,提供了弱军战胜强军的科学依据。

赤壁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提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赤壁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赤壁大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5万人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30万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扫平南方割据力量,统一中国。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天率兵30万,号称80万,南下攻打荆州。驻守在荆州的镇南将军、荆州牧刘表那时已病逝。他的儿子刘琮没有同曹军交战,举州投降,荆州遂没。 南方的孙权、刘备不愿屈服,为了各自的利益,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率领3万精兵强将,沿江西上,到夏口与刘备2万人会合,孙刘联军共5万人,乘舟一直溯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驻扎,与长江北岸的曹军对峙。 曹军士兵大多都是北方人,擅长陆战,不习水战,初到南方来,整天生活在船上,水土不服,没多久就病倒了许多人。曹操看到士兵们精神萎靡不振、身体羸弱,就下令昼夜打造连环大钉,将水军的大小战船分别用铁环锁住,十几条船一排,每排船上再铺上宽阔木板。 这样不仅人可以在上面行走自如,就是马也能在上面奔跑。于是,曹操得意洋洋叫嚣,等士兵练好水上打仗,就马上渡过长江,消灭孙刘联军。 周瑜和众将正隔江观望曹操的连环船。身经百战的老将军黄盖便向周瑜献计说: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相持太久,对我军不利,我看到他们的船连着船,首尾相接,我们用火攻就可以胜利。周瑜听后十分赞同,决定让黄盖向曹操假装投降,以便靠近敌船。 黄盖写了一封信派人给曹操,信上说:周瑜人少,注定要失败,他愿意带部下投降曹操。曹操看后,非常高兴,认为黄盖看清了形势,害怕兵败身亡,便没怀疑黄盖的假投降。周瑜在江东将各路人马布置妥当,只等东南风起,实施火攻曹营。 隆冬季度,多刮西北风。可是冬至那天,天气突然转暖,东南风劲吹,而且风势越来越猛。黄盖又给曹操去了一封信,约定当晚带着几十只粮船到曹营投降。 当天晚上,黄盖率领二十只蒙冲斗舰,里面装满灌了油的干柴枯草,还有大量硫磺烟硝之类的引火之物,上面蒙上油布,严严实实地把舰遮住,插上青龙牙旗。每只舰后又拴着三只划动灵活的小船,小船里都埋伏着弓箭手。扯满风帆,乘风破浪,向曹军水寨疾驰而去。 黄盖高举火把,看到距曹营不远了,就让将士大声呐喊:“黄盖来降!”曹军以为黄盖真的来投降,都跑到船间来观看。正当曹军将士兴高采烈之时,黄盖大刀一挥,各舰同时燃起火来,迅速向曹操的水军舰船冲去。风助火热,火借风威,火烈风猛,一眨眼功夫,曹军水案成了一片火海。 水寨外围都是用铁钉和木板连起来的首尾相连的连环船,仓促间无法拆开,曹军水寨化为一片火海,士兵们烧死、淹死、互相践踏而死不计其数。黄盖他们则早已跳上小船,飞快接近北营,向岸上发射火箭。霎时,不但水寨里的战船被烧,连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一时间,江面上火逐风飞,一片通红,漫天彻地。 刘备、周瑜一看北岸火起,马上率水陆两军齐头并进,杀得曹军死伤大半,曹操只好率领残军败将,从小道一直逃到许都。赤壁大战后,孙权和刘备各自得到荆州的一部分。赤壁大战奠定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的简介
提示:

赤壁之战的简介

赤壁之战的简介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督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黄盖提出了火攻敌船之计,于是,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曹军又将剩余的曹军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因为士卒饥疫而死者大半。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 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两年。两年后,曹操西征,击破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人,然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发生地争议: 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讨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 蒲圻说: 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采用了这一学说。 1970年以后,蒲圻市赤壁山及长江对岸的乌林连续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铜马镫、“建安八年”(203年)字样的瓦砚,1976年赤壁山下土层中的沉船遗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汉朝带钩,1987年开探的墓室中诸葛亮设计的铜弩机、东汉通行的五铢钱等等。 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为赤壁市。在赤壁市的三国赤壁古战场中,含有大量赤壁之战时的各种遗物,这些战争遗物的出土更加确定了当年赤壁大战的地点就是在蒲圻。 嘉鱼说: 语言学家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