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处在什么地位?有何功能
语文教学内容在整个语文教学设计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功能是为课堂教学提供明确的课题。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因为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写教学设计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语文教学内容,指的是语文教学课题。同一个语文教学内容,在同一时期,不同的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形式可以不同。
同一个语文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同一个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也会不同。
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课程标准(大纲),二是依据教科书(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境、教师自身能力、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考虑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又不完全依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自己的特色来。
每一节语文课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也称为课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名称,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学段教材中的具体位置。有时此项名称为了明显地与科研“课题”名称区别,以免造成混淆,还是写成“教学内容”为好。
结合自身教学学习中,谈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
由“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引发的思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朴实无华,值得肯定。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导师。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方是真正的教,不教并不是教师不作为,而是教师化有形之教于无形之中,让学生受教于无声无息之中,这是教学的大境界,这种思想源自于老子的“无为”思想。《道德经》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想想看,我们的教学是一种什么状况,我们在课堂到底在做什么啊,真是惭愧啊!
我们在课堂上耐心的讲解。
我们不厌其烦的叮咛。
我们无休止的强化训练。
可我们曾意识到:
我们耐心的讲解,封闭了学生的慧眼,封杀了学生原本开放的思维。
我们不厌其烦的叮咛,我们无休止的强化训练,麻木了学生的灵魂,腐蚀了学生原本“灵敏,灵动”的心。
我们的“好心”,宠坏了学生,让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丧失了积极思考的功能。我们的热情,熄灭了学生求知的火焰,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施舍,他们只是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教学,有什么好的课堂效果可言?
“不放心学生”“放不下教师的架子”。
是我们普通教师的普遍心理,“不显摆一下自己,仿佛自己就不是教师”是我们普通教师共同的心结。
放下不是放弃,放弃是错误的,而放下是一种智慧。只有教师的放下,才有学生的担当。只有放下的教师,才能教出拿得起的学生,这是人生的至理。
学生是可以信赖的。
我曾经考察、研究过我所执教的每一级学生,我们发现:不论性别,不分年龄,每一个学生(人)都有无穷的智慧可待开发,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可待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无限的值得开垦的肥沃的荒野。而我们,我们教师,我们人类,大多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一直因循生活在“知我所知,好我所好,做我会做”的怪圈中,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实在是一种悲哀,这是学生的悲哀,这是人类的悲哀,我们至死都不知道:我们竟然是一个具有大智大慧根基的人,我们至死都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不如别人。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育理念的精义就在于:让学生高度紧张的学习。“让他们动脑,动得紧张得不得了”;让学生的大脑动也得动,不动也得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有无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勤奋与懒惰的分水岭,勤奋就是通过积极主动深入的思考,获取知识,开发智慧,提高自己。
因此,会教的教师,教学生思维(会学的学生学思维),
不会教的教师,教学生知识(不会学的学生学知识),
半会不会的教师,教学生方法(半会不会的学生学方法),
什么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就是翘动学生固化的思维,
启发就是翘开学生闭锁的心灵,
启发就是驱动学生静止的步伐,
启发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
“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虽然没有花样繁多的问答形式,却是启发学生的最佳手段。
谈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说一说我们的教学。
一堂变了味的语文课
我有幸听了某校一位老师的语文示范课,他是这样执教的:
一、 激情导入
二、 查预习
生字词的读音、读法、书写
三、 明确学习目标
四、 按照分工,自主学习讨论
五、 学生按练习要求,回答问题。
六、 分组回答问题
七、 仿写片段
这堂课从表面上看无可挑剔,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先,讲练结合,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在课后教师评议的时候,这个老师坦率的告诉我们,这是一堂展示课,为准备这节课,他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听到这些话,我有一种大上其当的感觉:这算什么示范课,连最基本的诚信都没有,这样的人,怎么能做教师呢?
我们要听的是一堂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示范课,你怎么可以拿一堂展示课来胡弄我们呢?如果我们每讲一节都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准备,我们哪有那么多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呢?
再说,这位教师上的是语文课,如果是其他学科的课,我还真的无话可说,可偏偏他上的是语文课。
“语文课怎么可以这样教?”
“那你说语文课该怎么教?”
“语文课怎么教,岂能由我说了算呢?”
语文课怎么教,应由语文课的功能和性质来决定!
(某门课怎么教,有三个因素决定:一是学生的状态——知识状态、能力状态心理状态,二是该门课程的功能和性质,三是执教教师的教学风格,其中最主要的是该课程的功能和性质)
还是让我们从学生的语文素质说起吧。
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写字(书写)素养,二是阅读(理解)素养,三是写作(表达)素养。这三个方面的素养,虽然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但却是整个语文素养的核心。
学语文,首重文字书写。字如其人,什么样的文字书写形态,对应什么样的人,字写的不好,是人心态不好。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体,书写好字体,不仅仅是练字的问题,而且是练(修养)人的问题。唯有练(修养)好人,才能写好字。字要写得工整、整洁、利落、流畅,人要做得规矩、公正、直爽、自然,心要修养得平静、坦然、安详、自在。从表面上看,文字问题只是一个书写问题,其实文字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书写问题,而是人品问题、人生问题,人的心态问题。我们不能要求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书法家,但,我们却可以要求我们的学生做到:书写正确,书写工整,书面整洁,落笔利落,行笔流畅,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因为这关系到人生,这个需要用一生的精力来解读的大课程。
第二是阅读素养。阅读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理解问题。一个人,理解能力的大小与高低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生的经验和阅历,二是语感的灵敏与强弱。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人生经历和阅历的获得,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直接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它来源于主体我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思索,作为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初中生或小学生来说,这个途径获得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是有限的。二是间接地人生经验和阅历。这种人生经历和阅历,可以来源于阅读,及对阅读内容的思索与感悟,也可以来源于对他人、对社会人生现象的观察与思索,作为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是获取人生经验和阅历的主要途径。这又涉及到一个怎样阅读和阅读什么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接下来,我们要谈的就是语感问题。可以这样坦率的告诉大家,语感问题,是制约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问题的一个核心问题,语感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的高低。语感的强弱灵敏与否,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后来的练习与训练,语感的获得有两个根本途径,一个是倾听,一个是朗读。倾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倾听真切流畅的谈话;朗读思维严谨、行文流畅的经典,朗读自然流淌的心音之作。这是获得高度灵敏语感的唯一捷径。(有关语感的奥妙与培养,本人另有专文论述)
第三是写作素养。写作问题,也就是表达问题。从本质上看,写作问题,本身并不在写作,而在于人的心灵的感受,在于人的思想。一个人心灵的感受丰富而真切了,思想丰富了,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谈,就会有话想说,这样,写作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刺激学生,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丰富学生的思想是关键,教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是学生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根本保证。一个人,丰富的心灵体验,丰富的思想,来自于这个人持久地对人生、生活、社会、自然的关注、观察与思索、思考;来自于这个人,对经典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一个人,一个学生,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可能有丰富的心灵体验,才可能有丰富的思想,才可以沉淀出丰富的思想。这一切,都从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心开始,爱学习,爱生活,爱生命,爱人类,爱祖国,爱社会,爱自然,爱思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语文问题,从本质上看,就是语感问题和思想问题,就是朗读问题与人生问题,就是心灵体验与思索的问题,就是爱的问题。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总结语文课该怎么教了。
语文课,应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应以思维为核心内容,应以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为目标,应以丰富学生的思想为根本目的,应以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为出破口。
课文课要读,但并不是简单的看,与默不出声的读,而主要应是适当的朗读(朗读艺术有专文论述)。
课文要讲,但并不是机械的肢解式的泛泛的讲,而应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为目的地精讲。
语文课要练,但并不能向练习式的机械化训练,而应以练促读,以练促深思。
语文课要正确处理好读讲练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读讲练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试卷成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讲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成份,其中读是基础,讲练是巩固与提高,而思想是核心,思维是关键。一节课45分钟时间,读至少应占25分钟,而讲与练,所占时间的总和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才算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中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语感的培养与形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复制流畅清晰的思维程序。
读,主要应以朗读为主,间或默读;朗读应以全体学生都参与为宜。讲与练是读的延伸,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加深对教材的记忆。
讲,不应是肢解式的某字某词的解释,讲应该有一个明晰的思维顺序,讲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讲应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学生会的不讲)。
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练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思想,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此三者无关的不练,或少练,最好是不练。
谈到这里,我们就不能不说一说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
基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以讲为主,有些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便提出了以练为主的语文教学理念,于是一堂语文课,学生的大半时间用在语文试题的练习之中。练,我们不反对,但关键是看怎么练,练,好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试卷成绩,但实际上却很难,因为制约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不是学生练习的多少,而是学生思维的正确与否,而是语感的灵敏与否,而是学生心灵体验的丰富与否,而是学生思想的有无。练应围绕着思维展开,练应有利于促进阅读,练应有利于丰富思想,练应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你刚走出以讲为主的误区,你又步入了以练为主的误区,你什么时候才能进入正途呢?
附:
良好的思维顺序
一、谁?什么——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什么理、什么问题?
二、 干什么,怎么样——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特点?有何功能、作用和用途?
三、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规律、什么原理、什么定律?
四、有何感想?受何启发——联想到什么?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
第一章 1.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语文科自1904年单独设科. 3.我国古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作有《学记》,(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读书作文谱》.西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4.孔子的教育
2.
第二章 1.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2.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3.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论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是语文学科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什么”和“怎样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传统上,人们比较注重教学论方面的研究,相对忽视课程论方面的研究。 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什么教学”和“教什么”,是其研究的范畴。“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目标,目的是弄清为什么要教的问题,物化形式就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教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内容,研究范畴在于应使用哪些方面的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上。教学论主要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同时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是其研究的范畴。“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本质,即学科性质方面的问题。 这里所讲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它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教学论同样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这种行为方式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类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关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西方的教育学研究中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意见:⑴课程与教学之间彼此独立;⑵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交叉;⑶课程与教学相互包含;⑷课程与教学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尽管意见不同,但异中也能见同。大多数课程的教学研究者有以下相同看法:⑴课程与教学既有相关性,又是不同的;⑵课程与教学具有相互交叉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⑶课程与教学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不能彼此独立地起作用。 1997年国家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课程与教学论”,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课程和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要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起来。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目标重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⑴确立新的知识观;⑵确立新的学生观;⑶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回归生活世界,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是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重要特色。 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依照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按下述步骤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荷塘月色》是一篇被视为经典的优美的散文名作,可是近几年来,却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孰是孰非,自有说法。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们诵读文章,仔细揣摩内容,然后谈谈你的看法。 其次,在学生诵读完文章后,可以让他们就个人所理解的深度,谈谈个人的看法。老师可以将学生谈的内容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如果学生谈不出文章不好的方面,都认同这确实是一篇优美至极的文章,那么,就针对本文好的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谈。 再次,针对学生所讨论的内容,老师作总结。在学生谈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是认为文章不好,可能有以下几点:1.时代太久远,难以理解作者那种心情。此时就需要适时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2.文章语言用词上不是太华丽等。 二是文章好的方面,总结如下: 1.文章语言优美。朱自清先生的文笔很美,但美而不浮,风华从朴素中来。请同学们再读文章,仔细体味,并结合文中描写来分析。(1)修辞的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的使用,给人以丰满、美好的视觉形象。尤其是文中两次通感的使用,非常高明。(补充通感的修辞手法)(2)叠字的使用。叠字是一种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也给语言增添了节律的美感。叠字的形式有AA、AAB、ABB、AABB、ABAB等几种。思考:本文中叠字的应用在形式和具体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使用叠字近30处,从形式上看,主要使用AA式和AABB式。从使用手法上主要是用了很多重叠的形容词,如“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等,既传神地描摹出景物,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富于韵律美。 2.景物美。除了在描写景物时,使用了很多的修辞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用字遣词准确。注意“泻”“浮”等词,传神,传情,精炼,生动(可以借助课件来完成)。 3.意境美。文中的景与情,非常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激起的只能是内心的不平静,他不可能像革命战士那样会激愤不已。在这种压抑的状况下,选择了出去走走,于是来到了荷塘,看到了与荷塘有关的景物,这些景物,因为作者的心境,也都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雾。这跟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种合作过程;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对话的空间;语文学习是最富建构意义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学应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语文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拓展语文教学内容,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在正确理解其内涵的前提下,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