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欣制冷设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瀚欣制冷设备网 > 制冷设备 > 正文
曹绍文言文翻译
曹绍文言文翻译
提示:

曹绍文言文翻译

1. 曹绍夔捉怪 文言文翻译 出处:(唐) 刘餗 《隋唐嘉话》 原文: 曹绍夔为太乐令,享北郊。监享御史有怒于夔,欲以乐不和为之罪,杂扣钟磬,使夔暗名之,无误者,由是反叹服。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适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云,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而去,其声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磬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便愈。 翻译: 曹绍夔任太乐令,在北郊举行祭祀。监督祭祀的御史对曹绍夔心怀不满,想借用音乐演奏不和谐来加罪于他,于是乱敲钟和磬,让曹绍夔说出乐音的名称来,曹绍夔竟然都说出来了,没有一个错误,因此御史反倒佩服起曹绍夔来了。 洛阳有个和尚,他的屋里有个罄钟,每天时常自动的发出声音。和尚认为有妖怪·,他因为害怕而生病。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各种方法来禁止罄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禁止。曹绍夔与和尚是好友,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罄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安排饭食,我一定帮你除掉它。” 和尚虽然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便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来款待他。曹公吃完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在罄钟上几个地方锉了几下,罄钟的声音就不再响了。和尚追问这样的原因,曹绍夔说:“这个罄钟和前殿斋钟振动的频率相同,敲击斋钟这个罄钟就相应响了起来。”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谢谢~ 2. 曹绍夔捉怪原文 注释 翻译 文化常识 练习及答案 翻译: 洛阳有个和尚,他的屋里有个铜磬,每天时常自动的发出声音.和尚认为这件事是奇怪的,老和尚吓得生病了.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上百种(许多)的方法来禁止磬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 曹绍夔与和尚很友好,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吃饭,我帮你捉妖." 和尚即使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光. 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 把磬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苦苦地追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 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3. 文言文《曹绍夔捉“怪”》的解翻 曹绍夔捉“怪” 【原文】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①,日夜辄(往往)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②百方禁之,终不能已(停)。绍夔(kuí)与僧善(友好),来问疾,僧俱以告。俄(一会儿),击斋钟③,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zhuàn,菜肴),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希望)其有效,乃具(准备)馔以待之。夔食讫(qì,毕),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④,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 ①罄(qìnɡ):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 ③斋(zhāi)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译文】 洛阳有个僧人,(他的)房中有只罄,白天和夜里往往会自己响起来。僧人认为这是怪事,(因)害怕而得了病。他寻求有法术的人用各种方法来解除这个现象,始终没有能够(让罄声)停止。绍夔和僧人是友好,前来询问(僧人的)病情,僧人将情况全都告诉了(他)。一会儿,敲击寺庙里开饭的钟时,罄又发出声响。绍夔笑着说:“明天你备办好丰盛的菜肴,(我)理当为你消除这种怪事。”僧人虽然不相信绍夔的话,然而又希望他说的话有效,于是准备了菜肴款待他。绍夔吃完了饭,拿出怀中的锉刀,(用锉刀)在罄上锉了几个地方,罄的响声就完全没有了。僧人竭力追问其中的原因,绍夔说:“这个罄和钟的频率相同,敲了那个,这个就会应和。”僧人很高兴,他的病也痊愈了。 4. 唐代韦旬的曹绍夔捉鱼怪 这是一篇文言文,我想知道它的现代翻译 原文: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翻译: 洛阳有个和尚,他的屋里有个罄钟,每天时常自动的发出声音。和尚认为有妖怪·,他因为害怕而生病。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各种方法来禁止罄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禁止。曹绍夔与和尚是好友,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罄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安排饭食,我一定帮你除掉它。” 和尚虽然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便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来款待他。曹公吃完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在罄钟上几个地方锉了几下,罄钟的声音就不再响了。和尚追问这样的原因,曹绍夔说:“这个罄钟和前殿斋钟振动的频率相同,敲击斋钟这个罄钟就相应响了起来。”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5. 曹绍夔捉怪的译文 曹绍夔捉妖治病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一个老和尚屋里的铜磬,常常自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半夜,寺中的钟声悠扬地响起来,铜磬也跟着幽幽地响,似鬼魂在啜泣,如幽灵在飘荡,老和尚神情悸动,恍惚不宁,以为妖怪作祟.时间一长,老和尚给吓病了,卧床不起.既然是妖怪作祟,和尚们不敢去搬掉那口铜磬,以免招灾上身.老和尚的朋友曹绍夔前来看望.谈起铜磬作怪的事,曹绍夔觉得很奇怪,仔细察看铜磬,与别的铜磬并无两样.这时,寺庙里开饭,饭堂里响起钟声,那磬也跟着发出"嗡嗡"声响.老和尚又惊惶不安起来.旋即,钟停了,那声音也停止了.曹绍夔见老和尚如此害怕,不由好笑.他故弄玄虚地对老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我帮你捉妖."老和尚不相信地摇摇头,说:"你若能捉妖,别说一顿酒,就是你天天来,我也请你!"曹绍夔诡谲地笑道:"捉妖只是举手之劳,你不用太客气."第二天,老和尚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个精光.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在老和尚眼前晃了晃,然后"刺拉,刺拉"地把光溜溜的铜磬挫了好几道口子.老和尚被弄糊涂了:"你这是……"曹绍夔说:"哪里有什么妖怪呢 是因为磬和寺里的钟标准音相同,钟一响,它也就随着响起来.现在挫了几道口子后,和钟的标准音不同了,磬就不会自己响起来了."老和尚终于明白了,拍着自己光亮的脑袋说:"怪不得,每次钟一响,铜磬也响,原来鬼怪是它."这时,钟又响了,可是磬真的不再和鸣了,老和尚的病也就好了。 6. 曹绍夔捉怪的全文翻译 一、翻译:曹绍夔任太乐令,在北郊举行祭祀。 监督祭祀的御史对曹绍夔心怀不满,想借用音乐演奏不和谐来加罪于他,于是乱敲钟和磬,让曹绍夔说出乐音的名称来,曹绍夔竟然都说出来了,没有一个错误,因此御史反倒佩服起曹绍夔来了。洛阳有个和尚,他的屋里有个罄钟,每天时常自动的发出声音。 和尚认为有妖怪·,他因为害怕而生病。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各种方法来禁止罄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禁止。 曹绍夔与和尚是好友,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罄也跟着自鸣。 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安排饭食,我一定帮你除掉它。” 和尚虽然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便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来款待他。 曹公吃完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在罄钟上几个地方锉了几下,罄钟的声音就不再响了。和尚追问这样的原因,曹绍夔说:“这个罄钟和前殿斋钟振动的频率相同,敲击斋钟这个罄钟就相应响了起来。” 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二、原文:曹绍夔为太乐令,享北郊。 监享御史有怒于夔,欲以乐不和为之罪,杂扣钟磬,使夔暗名之,无误者,由是反叹服。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适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云,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而去,其声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磬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便愈。 三、作者和出处作者:唐代王谠出处:《 唐语林》扩展资料一、故事揭示道理1、对暂时不理解的事情不能盲目的以为是鬼神作怪而要以科学的精神去探求其中的道理,只要明白了其中道理就没有什么解释不了的。2、懂点科学知识极其重要。 3、迷信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相信科学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作者简介王谠,字正甫。 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宰相吕大防之婿。曾为京东排岸司。 元□四年(1089)任国子监丞。后改少府监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绍夔捉怪。 7. 曹绍夔捉“怪”翻译 绍夔是一个:聪明机智,懂音律的人。 曹绍夔捉“怪”【原文】: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 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 夔食讫,出怀中错,鑢(lǜ)磬数处而去,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亦愈。【译文】: 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屋里的铜磬,每天自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和尚以声响为妖怪.时间一 长,老和尚吓得生病了.既然是妖怪作祟,和尚们不敢去搬掉那口 铜磬,以免招灾上身.曹绍夔与和尚是好朋友,来看望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 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我帮你捉妖." 和尚不相信他,仍希望它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光. 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 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 和尚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8. 文言文翻译曹绍夔捉“怪”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爱 原文: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译文: 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屋里的铜磬,每天自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 和尚以声响为妖怪。时间一 长,老和尚吓得生病了。 既然是妖怪作祟,和尚们不敢去搬掉那口 铜磬,以免招灾上身。曹绍夔与和尚是好朋友,来看望他。 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我帮你捉妖。 " 和尚不相信他,仍希望它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光。 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 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 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9. 文言文《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磬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云,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挫磬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磬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屋里有个铜磬,每天时常发出声音.和尚认为声响是妖怪.,老和尚吓得生病了.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上百种(许多)的方法来禁止磬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 曹绍夔与和尚很友好,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我帮你捉妖." 和尚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 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光. 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 把磬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 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10. 曹绍*捉鬼 翻译 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行走遇见了鬼。 宋定伯问他是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 鬼问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鬼说:“我也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 于是一起前往。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可以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宋定伯说:“很好。” 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您太重了,也许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了。” 宋定伯于是又背鬼,鬼一点重量都没有。他们像这样两次三次轮着背。 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 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 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是刚刚死变鬼,不熟悉鬼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对我感到奇怪。” 快要走到宛县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 鬼大声呼叫,声音“咋咋”的样子,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从他。宋定伯一直到宛县的集市上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掉。 宋定伯担心它有变化,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

曹修古文言文答案
提示:

曹修古文言文答案

1. 曹修古传阅读答案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他为人处世廉直无畏,从不把权贵放在眼里,有一天,曹修古与十几名同僚上早朝,路上碰到两名宦官骑马走在前面挡住了路。御史们怕耽误上朝,请他们暂给让道,那两个宦官不但不让,反而破口大骂。上朝后,曹修古便向仁宗启奏了此事:前史称,御史台(监察机关)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刻治。 仁宗听后深以为然,立即下旨,将那两名宦官给予了处罚。 又有一次,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发起脾气,用笏板将别人的牙齿打掉了。像晏殊这样的大官动手打人,一般谁也不敢管,曹修古可不管这些,他认为此行为太粗鲁,有失身份。便向皇上进言道:“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 仁宗继位时,年仅十三岁,朝廷大权都有太后把持,弄权自用,满朝大臣皆十分畏忌,但又不敢进谏。曹修古却不顾及官位,每遇大事便慷慨陈词,从不畏惧,绝不屈从。后来,因他上书陈请太后将朝政归还皇帝而被解除了官职。 曹修古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家无余赀,以至死的时候,竟连殓尸用的衣物都没有。同僚朋友们都有为其感慨叹息,大家奏了一笔钱送到他家,以资助后事。曹修古的女儿却哭着对母亲说: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 她明白父亲以忠义廉洁的节操而闻名天下,怎么能在他死后接受别人财物,污损父亲完美的品德呢?母女二人含泪辞谢众人的一片诚心,虽大家再三恳求他们收下,但母女二人始终没有接受一文钱。 2. 【秦士好古这是一篇文言文,我要它的翻译,】 秦士好古 有个姓秦的士人好古物成瘾,即使价格再高他也要千方百计地买回家来.有人也就投其所好,专门钻他这个空子,让他吃亏不少.一天,一个人扯着一块烂席片来见他,说是以前鲁哀公向孔子问政时赐孔子的座席.秦士心中大喜,认为这是难得的古物,就以诸多良田作价买了下来.过了些时候,又有一个人手持一把古杖找上门来,说:“这是以前太王为避夷狄之乱杖策离开豳地时所持的杖棰,比孔子所坐的席子还要早几百年呢!如此古物,您该出什么价”秦士就倾尽家中资财买了下来.没过多久,又有一个人手捧一只朽烂的木碗来兜售,对秦士说:“您买的席和杖,都算不上古物.我的这只木碗是夏桀所造,比周朝古远多啦.”秦士没想到竟能遇到如此古物,就把正住着的宅院作价买下了这只木碗.秦士三件古物到手,却落得田资用尽,无衣无食,然而好古之心却使他始终不忍丢弃古物.于是,秦士就披上“哀公之席”,拿着“太王之杖”,捧着“夏桀之碗”,沿街乞讨,糊口度日,口中还不时地喊着:“衣食父母们啊,您若有太公时的九府钱,就行行好,给我一文吧.” 回答。 3. 张衮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崔玄伯,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有俊才,拜阳平公侍郎。众务修理,处断无滞。 苻坚闻而奇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 太原郝轩,世名知人,称玄伯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 太祖幸邺,历问故事于玄伯,应对若流,太祖善之。 迁吏部尚书。命有司撰朝仪,定律令,申科禁,玄伯总而裁之,以为永式,深为太祖所任。 势倾朝廷,而俭约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太祖尝使人密察,闻而益重之,厚加馈赐。 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①忤旨,亦不谄谀苟容。 大臣多犯威怒,玄伯独无谴者,由于此也。太祖曾引玄伯讲《汉书》,至娄敬说汉祖欲以鲁元公主妻匈奴,善之,嗟叹者良久。 是以诸公主皆厘降于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虽名族美彦,不得尚焉。 太祖崩,太宗未即位,清河王绍闻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 玄伯独不受。太宗即位,命玄伯居门下,虚己访问,以不受绍财帛,特赐帛二百匹。 诏遣使者巡诸郡,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鱼与宜都公穆观等案问之,太宗多其平当。又诏玄伯坐朝堂,决刑狱。 太宗以郡国豪右,大为民蠹,乃优诏征之。民多恋本,而长吏逼遣。 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所在聚结。西河、建兴盗贼并起,守宰讨之不能禁。 太宗乃引玄伯及元城侯元屈等问曰:“前以凶侠乱民,故征之京师,而守宰失于绥抚,令有逃窜。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诛,朕欲大赦以纾之,卿等以为何如?”屈对曰:“民逃不罪而反赦之,似若有求于下,不如先诛首恶,赦其党类。” 玄伯曰:“王者治天下,以安民为本,何能顾小曲直也?法度不平,须荡而更制。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 若其赦而不改者,诛之不晚。”太宗从之。 泰常三年夏,玄伯病笃。太宗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更遣侍臣问疾,一夜数返。 及卒,下诏痛惜,赠司空,谥文贞公。 (节选自《魏书·崔玄伯传》,有删改) 【注】①謇谔:言语正直。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伯总而裁之 裁:判断,决定。B.不得尚焉 尚:崇尚,尊重。 C.朕欲大赦以纾之 纾;缓和,解除。D.须荡而更制 荡:涤除,廓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不受绍财帛,特赐帛二百匹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①乃优诏征之 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①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 ②批大郜,导大窾,因其固然 D.①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崔玄伯受皇帝器重的一组是( ) ①称玄伯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 ②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 ③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 ④善之,嗟叹者良久 ⑤太宗即位,命玄伯居门下,虚己访问 ⑥又诏玄伯坐朝堂,决刑狱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玄伯担任吏部尚书后,在朝廷中权倾一时。太祖因此对他有所忌惮,派人秘密调查,发现他简朴贫寒后,又厚加赏赐。 B.崔玄伯为官既不因言语正直而与太祖相抵触,也不阿谀奉承讨好太祖,在其他大臣大多触怒过皇上的情况下,很好地处理了君臣关系。C.崔玄伯为太祖讲《汉书》时,提到娄敬劝说汉高祖将鲁元公主远嫁匈奴的事,太祖受到启发,也将公主下嫁到臣服归顺之国,以利国家安定。 D.西河、建兴两地盗贼纷起,当地官员无法禁止,崔玄伯反对元屈诛杀首恶的观点,支持太宗大赦盗贼以安抚他们的主张。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幸邺,历问故事于玄伯,应对若流,太祖善之。(2)诏遣使者巡诸郡,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伯与宜都公穆观等案问之,太宗多其平当。 答案:1.B 2.B 3.C 4.A5.⑴太祖到邺地,向玄伯遍问以前的典章制度,玄伯应答如流水一样自如,太祖认为他应答得非常好。⑵(太宗)下诏派遣使者到各郡县巡视,督查检举不守法规的官员,命令玄伯与宜都公穆观等人审查他们,太宗称赞他们(做得)公平得当。 解析:1.尚:仰攀婚姻,特指娶公主为妻。2.均为副词,于是。 A①介词,因;②介词,用。C①介词,趁着;②介词,依照。 D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4.“太祖因此对他有所忌惮”一句原文中没有依据。 4. 秦仪,长七尺五寸,文言文阅读答案 (北京卷)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文言文(带翻译) 二、本大题共五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1)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 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 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 大行设九宾,胪传。(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 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 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 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 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 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 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 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 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 【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翻译中的细微之处。 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