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特点
白族的特点
1、白族服饰,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
2、白族节庆,白族风情浓郁,也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大型的有大理的三月三、农忙前的游春歌舞盛大集会绕三灵,参与至其中,都能较为直接、深刻的体验当地的白族文化,以及白族人们的热情好客。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1.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 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 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 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2.服饰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3.语言 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 中国民族语言学界一般认为白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白语和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 20世纪50年代白语方言调查以后,将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 其中,怒江方言原称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县于1986年撤销,故又改称怒江方言。 也有将白语三大方言改称西部(怒江)、中部(剑川)、东部(大理)的新意见。 4.文字 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 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5.传统节日 三月街(观音市),火把节,,绕三灵,石宝山歌会,剑川骡马会,本主节,蝴蝶会,茈碧湖歌会,西海歌会朝鸡节,耍海会,葛根会。 6.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期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 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 扩展资料: 部分禁忌: 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 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 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三月街禁止杀生。 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 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 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
白族的风俗
白族,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其风俗特色很明显,那就是白色。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另外,白族的建筑艺术独具一格,山区白族住“垛木房”或“竹篱笆房”,坝区白族住土木瓦房;在饮食上,白族喜酸辣,爱吃凉菜,爱饮烤茶。 1、白色为尊 说到白族的风俗特色,首先体现在颜色上。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白族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白族女子服饰各有千秋,从服饰可看出年龄大小、成婚与否以及地区差异,但衣服也少不了白色。 2、建筑 白族人民的建筑艺术可谓独具一格:高寒山区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坝区则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喜洲白族,民居则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3、饮食 白族人喜酸辣,爱吃凉菜,爱饮烤茶。一日三餐,以稻米和小麦作主食,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食。喜食酸辣,洱海的鲤鱼、弓鱼、鲫鱼是人们喜食的菜肴,“砂锅鱼”是大理著名佳肴。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油鸡、螺蛳酱等。 相关说明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族
白族的风俗
白族婚俗,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男子成婚以后,要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自己的烹调技艺。白族人热情好客,来客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迎接,并以酒、茶相待。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等。
白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约有80%的全国白族聚居于此。此外,云南昆明、丽江、怒江、迪庆、保山、玉溪、楚雄、文山、临沧等州市都有白族聚居区。湖南省张家界、湘西,贵州毕节、安顺,四川凉山等地也都有白族分布。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官员皆衣绫罗绸缎。元代,服色,“略本于汉”,“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施粉,酥泽其发。以青纱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巾。耳金环,象牙缠臂。衣绣方幅,以半细毡为上服”。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为什么叫白族
白族被称为白族是因为其民族崇尚白色并且历史上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在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太白、洱海、剑川、姚安、华坪、昭通等地,以及其他省的一些地区。白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并有汉语、藏语、回辉语等方言。 在历史发展中,白族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艺术和风俗习惯。例如,在建筑方面,白族的传统建筑以白色为主色调,注重装饰和雕刻;在音乐和舞蹈方面,白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饮食方面,白族的特色食品有乳制品、酸汤、火腿等。 总之,白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传统的民族,其被称为“白族”与崇尚白色和历史上的称呼有关。
白族的资料 白族的具体资料
1、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2、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3、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4、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此各民族对白族的他称多达60多种,有“民家”、“那马”、“勒墨”等等,居住在大理、昆明等地及湖南桑植一带的白族,汉语称为“民家”;居住在丽江、迪庆、怒江一带的白族,纳西语称之为“那马”,傈僳语称为“勒墨”;藏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洛本”、“罗基颇”,贵州一带的白族有“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在贵州威宁一带的白族,因有七姓,被称为“七姓民”。
5、据文献记载,白族先民是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元朝之前,部分白族先民、部分彝族先民、部分傣族先民都曾被称作“白蛮”、“乌蛮”、“上方夷”、“下方夷”、“百夷”、“僰夷”等带有“蛮”和“夷”的称呼;元朝以后,文化属性较为接近汉族的人群被确认为一个族群,并称之为“白人”。“白人”即当今白族先民最早的统一族称,明清以后称为“民家”。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