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王海桐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中提到,有人曾轻轻地说“这孩子脑子还行,
- 3,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是散文吗
- 4,王海桐的文章《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麻烦发一下。
1,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大纲上说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四化主义建设人才!
实际上,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够有立足之地,并通过不同角色的变化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育也是培养人,感化人的过程!让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明辨是非!
总之,从个人,社会发展角度教育的目的都是显而易见的!从古至今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而发展的!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王海桐在《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中提到,有人曾轻轻地说“这孩子脑子还行,
一句话的影响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话对一个人会有如此大的影响,让人铭记在心好久好久。那天上网有网友给我留言说等了我好久,感觉很就礼貌性地问对方是否找错人了,因为那个QQ上面的人大多都是陌生人,很少会关注那些信息的。然而后面说的那些话让自己万分惊讶。他说他每次上网都给我留言,只是简短的几句话,盼我盼了大半年却一直没能联系上,好不容易真的在网上见到了我,而我却不认识他了,很是伤感。我是听得一头雾水,仔细问清楚他才说,我曾经给他留言让他受益匪浅,就因为那几句话,让他一直找我寻我,从去年7月到最近。我仍表示怀疑,什么时候认识这样一号人自己真的是不记得了,于是去翻看他的空间才发现自己确实留过言,只是那些话语是在怎样的一种语境下写的已经完全记不起了。也许就是偶然看到了,就随便发表了一点自己的看法而已吧,而他竟然看得如此重要。对于网络,我曾经无数次地相信,而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不能够相信网络,那里面的东西太虚假了。除了对自己周围认识的人真正用心以外,其他的大都应付了事。于是将两个QQ明显地分开,其中一个只加现实中了解的人,另外一个再有选择地加一些与自己有话题的网友。而大多时候,那个陌生人的QQ都只是看看然后关掉。在他的一番描述后终于想起我确实经常看到有留言,但是总以为是别人弄错了的,再加上反正是自己不熟悉的人,大概他也就是随便搭讪吧,于是不加理睬,谁知道,就这样的不在意,让一个人等了那么久。老实说,我被他感动了,真的是,从来不曾想过,原来自己就这样成为一个人的期待。被人期待是一种幸福,真的是,似乎难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有谁对我如此期盼的?一个陌生人对自己期待如此之久?一切就因为我留的言,翻看后发现大致就是“给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之类的话,就这样几句话让他找寻了大半年?感动之余还是没有失去理智,在聊了些许话语后他婉转地问了我电话号码,我没有告诉他,只因为我对网络还是不够信任,找个借口溜了。他也感受到了我的不信任,也下了。到现在仍感觉有些对不住他,他的那份期待与信任不曾经也在我身上真切地发生过吗?我就这样毁了一个人的信任?如果仅此,我倒不会太多的感受自己的影响,而是昨天在与朋友的聚餐中他提到我在他空间说的某句话,他一直记忆犹新,说出的话我都不能够肯定真的是我说的,他告诉我现在的生活正印证了我说的那句话“也许某个人就是在你的不经意间就闯进了你的生活”,他曾经不懂也一直怀疑,现在终于相信了。也就是那么随意的留言,他们都记得如此清晰,而且对他们的人生观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又让我想到电视剧里有个男人认可某个人,对他的话认真理解然而又错误地理解了对方“完美人生“的含义,导致了后来杀人无数,就因为一句话。一句话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可见一斑,所以自己不敢随意地许下承诺,如果因为你的一句话造就了一个人也就罢,切莫误人入歧途。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从审题上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从所提共的材料内容来看,“一句话”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可以是语重心长的一句话,也可以是有口无心的一句话。而“影响”,既可以是好的正面的影响,也可以是不良的反面的影响。因而写作立意上选择的余地较大。
3,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是散文吗
是现代版《自传》吧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即使我已微笑在生活中感觉每一点惊喜与快乐,但高考带来的压力,仍然像王家卫电影里的呓语如影随行。在我很小的时候,北大、清华就是我脑海中对大学的全部定义,我渴望进北大——就像在做一个美丽又羞涩的梦,可是生活是在偶然与必然间彷徨的流浪汉,未来的路苍茫而模糊,你总是可以在不断的考试中发现新的鼓励与打击,我不得不在校园里练“竞走”;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计算名次。我经常觉得害怕。一种恐惧一直像感冒一样纠缠着我,伴着我跌跌撞撞走过高考。我到底害怕什么呢?是害怕自己表现不能达到别人的要求?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可我一直是幸运的,在我不长的人生中,不断有爱我的人,呈我以满捧的鲜花。在每个忘不了的时刻里,他们都在那里,一遍遍温柔而坚定地对我说:“你能行,你能行。”这些呵护是我所有的信心来源。
王海桐,女,1995到2001年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2001年以713分的高分夺得四川省高考理科状元,大学就读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实验班,还获得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双学位。她曾代表光华学院赴台湾大学、美国曼隆学院交流,大三暑假赴香港参加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实习项目。2005年本科毕业,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加入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
4,王海桐的文章《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麻烦发一下。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你饥饿难耐时只渴求一片面包的时候,有人笑吟吟地给你端来一盘龙虾?我有过。在我寝食难安只渴求一张北大金融系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有记者打电话告诉我:“你是四川省今年的省理科状元。”
不敢相信的木然,难以相信的狂喜——我像一只挥舞着双钳的螃蟹在房间里横行(当然,我想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然后是记者,然后是采访、照相,然后是做节目——然后——我非常冷静,我感到不舒服。“我是什么?”这是我面对镜头时,最想问的一个问题。“我是什么?”――一个“状元”?——状元是什么?——“考试考得很好的人。是的,在无数人眼里,我是一个很会考试的人,考得很棒的人。这让我不舒服。一个声音在固执地呜咽:“如果我引人注目,那个713分绝不会是唯一的理由。”“我不允许任何将我十几年的精力用浑浑噩噩的三天概括。”“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于是,这心中一缕一缕积累的思绪,这灵魂里一点一点不安的因子让我在面对他的时候有时像快乐的喷泉,有时像被动的牙膏。我对自己说:“不要得意忘形”,所有的报纸都只在“今天”有用。可我不是很傻吗?在我18年的经历里除了那个713分还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呢?难道不是那个713分给了我今天坐在这里书写心情的凭依吗?我在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在深夜审视的镜前,我一点也不觉得镜里的是一个怎么成功的家伙,但也决不是一个考试的机器,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愿意写我的困惑与思考,而不仅仅是“状元成长录”。请原谅一个任性的家伙的骄傲吧。写我,我愿意从最初的写起.
奶奶拂袖而去
曾有人劝我把名字中的“桐”改成“同”,他说我的名字犯“凶”。我却执意不肯,因为这个“桐”字对我有特别意义。
这个名字是奶奶起的,那时候,我还在母亲肚子里,奶奶说,不管是男是女,都用这个名字。可是谁都知道,她想要个男孩,因为父亲是她唯一的儿子。
很可惜,在这场赌注里,她注定要输得一塌糊涂。因为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计划的,即使她那么渴望一颗“海边的梧桐”。所以,18年前,在某个城市某间产房的某个角落,一个严厉的老人拂袖而去,留下那苍白的床单上一个同样苍白而孤独的女人,抱着一个张着大嘴“哇哇”啼哭的干瘪丑陋的小孩。在地图的那一边,在记忆模糊的海边,年轻的父亲接到“生一女”的电报后,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
不久,奶奶去世了。我便成了“我”,而这个名字是我偷来的。
我是一个拙劣的小偷,不经意间连累了我的母亲。
海桐,海桐,海桐?
“凤凰呜矣,于彼高坡;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真可惜,我只是个他人口中“无用”的女孩,既不美丽,也不灵巧。
几年前,我偶然在字典上翻到这样的词条,“海桐,常青灌木植物,植株矮小,开白色小花。“我释然,我对自己说:原来对于我,再也没有比”海桐“更贴切的诠释了,我只是一丛普通的灌木,在一生的期待中开出白色的小花,然后宣告我的无罪。”可只是这样吗?“有人问我,”只是甘心做一棵梧桐?你愿意以这词条作为你寻觅多年的辩词,来解除你难以照他人期望成为“梧桐”的挫败?是吗?一旦认定自己是棵海桐,是不是就会解开自降生时就套上的枷锁?是不是就会放弃多年来希翼成为“梧桐”的奋斗?是不是就会失去再长高,再长高的愿望?”
我是个拙劣的小偷,没有辩护律师。在我好不容易找到辩词后,才发现法官早死了,听众也走光了,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站在记忆的法庭上,任难以成为“梧桐”的无奈与不甘心做“海桐”的抗争在心底拔河,注定我永久的挣扎与反抗。